週次 | 日期 | 預定講員 | 講題方向 | 講員現職 |
11 | 11/25 | 金井新二 博士 | キリスト教と資本主義の精神-ウェーバー仮説をめぐって (中譯:基督教與資本主義精神--從韋伯學説談起) (演講語言:日語) 講述類別:人文社會 | 日本北星學園大學校長 |
http://geexcell.thu.edu.tw/991/general/20101125.pdf 最高學歷:筑波大學文學博士 經歷: 1991-2004 東京大學文學部 教授 2006至今 北星學園大學文學部 教授 北星學園大學 校長 | ||||
演講內容概述: 東海大學教學卓越計畫魚梯學習計畫於99年11月25日舉辦通識課程學術講座演講「人文、綠色科技與永續經營」,邀請日本北星學園大學校長講授「基督教與資本主義精神--從韋伯學説談起」。
馬克斯‧韋伯(Max Weber),這名學者遺留下來的學說跨越了政治學、社會學等學術領域,其理論宗旨經常令許多人迷惘,到底韋伯的學說是否還適用於至今現代社會呢?在日本,學者們一直想藉馬克思(Marx)的經濟學說維護韋伯的主張作出抉擇,因為韋伯的學說不是沒有矛盾。接下來的演講就是簡介韋伯畢生研究的著力點,並從中批判理論中可能的盲點。
學說經常要先設立一個假設。在韋伯學說當中最引人注意的假設,就是關於新教派的理論,新教奉行的倫理竟然和資本主義興起有所關連,這引起了諸多學者的熱烈討論,即便學說演變到後來,結論皆莫衷一是。到底韋伯的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的探討重點何在?論及資本主義,韋伯先提及,自古代以來人類社會普遍就有累積金錢致富的想法,現代西方的經濟模式之所以會轉型成資本主義掛帥的社會,是因宗教模式的轉變而轉變。這和一般經濟學不同的是,以前強調唯物論的分析方法,因為韋伯的研究碰到了挑戰,並也出現另一種研究經濟的方法。
在新教中擔任禁慾的擔綱者,當然是各個教派中的信徒們。馬丁路德(Martin Luther)宗教改革下出現的新教,開始天職、召呼的觀念,工作本是平凡的工作,沒人想過和上帝有關。然而在新教當中,人在世的一切被認定為榮耀上帝。人辛勤工作,便是執行上帝指派給人的任務。相較之下,卡爾文教義就比較偏向宿命性質,上帝給予人們計劃,人必須要努力在世上生活。
韋伯之後的學說也傾向以為,每個人都應擁有「職業生活」,人一生中都有一定的任務,完成任務方可得到宗教性的救贖。這樣的說法讓往後許多美國的企業家喜歡假藉韋伯的理論,為某些不當的企業行為脫罪,韋伯學說就此很容易碰到障礙,以及存留與否的思索與質疑。一般來說,過去韋伯遭到嚴格檢驗的原因是由於歷史考證有誤的原故,美國學術圈較為採用韋伯來解釋社會現象,也跟想要積極對抗共產所擁護的馬克思主義之歷史脈絡有關。金井校長本人則認為,宿命與預選說的觀點才真正值得去探討,尤其,天職是否存在於每個教徒心態之中相當難以去證實,韋伯對宗教觀念也似乎沒有深入理解。
要對韋伯進行批判,先要從賺取金錢是否和新教倫理真有相關談起,對教徒來說,同時追求金錢和神是不可能的事,韋伯也許在這點虛構了他的學說。至於宗教世俗化這一部分,韋伯在討論資本主義轉型的過程裡,把原有的宗教教義撇除蕩然無存,最後只留下勤奮工作的心態。更具爭議性的是,韋伯的學說主張似乎企圖說明企業家才是最後留在教會裡的人,勞工在韋伯的理論裡幾乎缺席,包含社會全體層面的蛻變似乎沒有發生。
資本主義盛行的原因,在韋伯的脈絡裡,眾所皆知是由於新教徒想在俗世當中追求神聖的宗教生活,回應呼召、努力從事工作,社會才能出現一股新的工作心理狀態。韋伯的理論更無法應證政教分離的脈絡之下,社會有無可能另外更影響後來西方經濟模型大轉變的成因。例如,從前的天主教諸多干涉人民的工作,神的子民本是同家人,借貸甚至無法拿取利息。不過轉入新教後,這些事情都不再過問了,所有事情人民可以依照自身的理性來區分、討論。
座談後的問答如下:
問題一:日本基督教信仰的人口占有比例?日本的經濟有受新教影響嗎?日本有所謂的終身雇用制,我們該以哪種傳統歷史為出發點來看這個制度,是否也有類似「榮耀上帝」的想法,日本公司的員工有否「榮耀公司」的想法呢? 答覆一:日本信仰基督教的人口不滿總人口的百分之一。但日本的經濟成果應該沒有受到宗教的影響,相反的是,日本實際上並沒有受特定宗教牽絆,所以才能發展出獨特自我性格的經濟模式。另外,現今日本人工作很少會在同一個產業停留很久,反而傾向追求自由發展,猜測應該鮮少具有這種心態。
問題二:日本擁有非常強的年資的制度,那該如何用文化來解釋?韋伯會用宗教看企業倫理,那麼校長您呢? 回覆二:與上個問題很類似。這是以往社會倫理道德的體系,不過事實上已經衰弱了,要深入解釋很難一言而論,應該先想想哪種企業會決定哪種企業哲學經營方式。
問題三:新教把工作當做一種使命,但舊教卻說亞當和夏娃逃離伊甸園後,工作變成是種罪。這邏輯不是互相衝突嗎? 回覆三:社會一直朝向近代化的過程發展,過程當中各個國家都會想盡辦法努力爭取勝負,但這競爭活動如何開始卻是個很難回頭釐清的難題。可確定的是,商業活動出現時競爭就顯而易見了,當舊的競爭方式轉入新的後,為了存留下來,每個國家都武裝自己,只為求存活。國家的選擇是一回事,個人卻不如是作想,這時個人的自由就有很大的彈性,所以個人思考、得知自己應有哪些的選擇應是民主國家該有的素質。例如亞洲運動會,每個國家想盡了辦法參加,從這個觀點來看個人和國家便有衝突。
問題四:如果新教人數在日本提高,那日本的經濟狀況會變得如何? 回覆四:在東亞地區,韓國就有百分之二十的基督徒人口。宗教信仰佔總人口一定比例--通常是總的四分之一,百分之二十五以上,就可能對國家造成某方面的影響。
|
99年11月25日 金井新二校長 演講學生提問單內容